诗词

有关惊蛰的古诗词

本文已影响 1.74W人 

今日迎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惊蛰,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此前,动物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下面是有关惊蛰的古诗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有关惊蛰的古诗词

一、韦应物爱民思田里

公元783年的秋天,47岁的韦应物辞别长安,途经洛阳,由水路乘船,历汴梁、睢阳(商丘),过宿州,沿运河经符离、盱眙,迤逦两千里,出任滁州刺史。

在任职期间,看到春耕时节田家辛勤劳苦的场景,目睹黎民的凄楚与悲哀,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田园诗。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诗人感慨农民终岁辛劳而不得温饱,自惊蛰之日起,农民就没有“几日闲”,终日忙碌于农活,却无隔夜粮,劳役无休歇。想到俸禄来自赋税,不由深感惭愧。

那“一雷惊蛰始”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写节气,实则烘托内心的震撼。

二、白公巴城四面春

公元818年春,白居易从江西九江(江州)启程,一扫“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的忧郁,溯江而上过三峡,就任忠州(今忠县)刺史。

他以兼济之心造福一方,留下许多亲民爱民的故事和百余首传诵至今的忠州诗,似一轮皓月悬于忠州历史的星空。

忠县白公祠与洛阳唐少傅白公墓祠齐名,是我国仅有的两座白公祠之一。忠县白公祠临长江依山而建,俯瞰江山,气势恢宏。

经过白居易两载春风化雨,忠州不再是“竞春无人来”的炎瘴湿卑地。

元和十五年(820年)春,白居易踏青在外,莺飞草长,心旷神怡,对忠州惊蛰风物的热爱溢于诗里行间:

闻雷

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

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

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

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三、范镇都中春意迟

北宋翰林学士范镇(字景仁),著述甚丰,曾参与修编《新唐书》,史学界有“三范修史”的佳话,三范指范镇、范祖禹、范冲,均为成都华阳县(今双流县)人。

范景仁与同乡苏洵交情颇深,他比苏洵大一岁,比东坡大三十岁,十分欣赏三苏的才华,体恤备至。

苏东坡刚做官没多久,父亲苏洵在开封去世,他要和苏辙一起将父亲的灵柩送回四川老家安葬。当时交通不便,从开封到眉山居然要走整整一年,途中路费短缺,又是范镇慷慨解囊,提供帮助。

熙宁十年(1077)春,苏辙得知哥哥苏轼由密州(今山东诸城)移知河申府(今山西永济西)来京述职的消息,便和范镇出迎,双方在澶(今河南濮阳)、淮(今山东鄄城)间相遇。

谁知到了陈桥驿,突然接到皇帝的诏命:苏轼改知徐州,不许进京。俨然把苏轼当成罪官或什么危险人物。对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兄弟俩一时不知所措,幸有范镇请他们暂时寓居于自己的东郊园林。

范景仁住在城南,城东则有别墅“东园”。由于远离京城的政治核心区和商业繁华地段,故而环境幽雅,苏轼和弟弟苏辙每次进京述职,一直借住在范镇家。

范镇死后,苏东坡在挽词中写道:“高斋留寓宿,旅食正萧然。”意思是感谢范镇留宿的情谊。苏辙则将游景仁东园之行详细记述:

游景仁东园(节选)

新春甫惊蛰,草木犹未知。

高人静无事,颇怪春来迟。

肩舆出东郊,轻裘试朝曦。

百草招生意,乔松解寒姿。

尺书招友生,冠盖溢通逵。

人生瞬息间,幸此休暇时。

惊蛰刚过,草木却依然酣睡,好像春雷并没有把他们叫醒。今年的春为何这样姗姗来迟?词中赞美春意不疾不徐,如舒缓的轻音乐,洋溢着丝丝缕缕的醇美气息,展现出超然于世外的情怀。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