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高考考生惧怕诗歌原因及建议

本文已影响 6.6K人 

高考恢复已经三十多年了,作文的规则要求中,有一句不变的提示: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句话刻进历届考生的脑海里。前几年某些省份破了下规矩,真的冒出了几首让人称羡的诗歌,也发现了几个写作能手。但后来又偃旗息鼓了。到了今年,除少数省份外,那句作文提示又回来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恰好印合了今年广东的作文题《回到原点》。

高考考生惧怕诗歌原因及建议

有一个疑问一直想问,高考作文为何如此惧怕诗歌呢?

中国是诗歌大国,打开文学史,是从《诗经》开始的。从古风而格律,唐诗宋词元曲,直至现代产生的白话自由诗。一切都昭示咱们厚实的诗歌底蕴。可是,今人离诗歌越来越远确是事实,不过远到把诗歌排除在“文体”之外,倒真的有些让人诧异。既然是“文体不限”,又为何“诗歌除外”。可见,当今的教育部门已经把诗歌逐出文体之外。

这问题就有些严重了。

现在面对广泛质疑,教育界有种种回应,最核心的理由是:很难标准化,很难判卷。

理由貌似成立,但经不起细究。

假定我完全承认他们的这两个理由,那么,问题恰恰也就隐藏在这两个理由其间。

第一个理由:很难标准化。这倒真是实情,让一篇文章标准化,确实很难。而且如果真的做到了标准化,那么文章也就死了。过去的八股文大都如此。今天的高考,岂止作文,所有的试卷一律都标准化了,一律都把回答简化成打勾或打叉。打勾还是打叉,这是个问题。非黑即白式的判断正在让我们一代又一代青少年,思维陷入简单化、机械化。

这种“理科思维”如果仅仅用在数理化这样的工具性学科,似乎弊端还不明显。但用于人文学科,诸如文史哲,却是大大的谬误。文史哲教人的是世界观乃至宇宙观,是形而上的。你无法让思想的表述精确到小数点,同样也无法把复杂的思绪纳入A或B两个简单的选项。所以,我们的历史课本,鲜有史实,鲜有过程,只有“五大特点、四大原因、三大结论”之类的教条,让学生死背。我们的语文教育都花在语法修辞的填空上,却很少琢磨怎么把语法修辞用于文章。虽然我们有作文课,但我们依然想把文章纳入标准化,文章便肢解成了“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那些奇妙的想象、大胆的字句都被早早地扼杀殆尽。作文成为猜题、押宝的奇怪游戏。

如此标准化的考试模式,怎能不惧怕天马行空的诗歌?

第二个理由:很难判卷。这又触到了痛处,但这不是考生的痛,是考官的痛。

参加过高考阅卷的老师都知道,判一篇作文的时间,平均一分半钟,也就是九十秒。试想九十秒钟的时间,那八百个字都无法从头读到尾,更没法品味,只能凭事先拟好的判卷标准(又是标准),一目十行地扫描“关键词”,这种连普通文章都难以尽阅的判卷方式,怎么能评判得了文字之巅的诗歌呢?今天的教师们,其实都是在这三十年内高考独木桥上走过来的人,他们中有不少人已经被标准化训练得乖乖巧巧,他们中有不少人对诗歌这种“非文体”早就隔膜,恨不得剔除干净。如果不是教学大纲上还有一点古诗文的背诵要求,他们是不想提“诗歌”这个词的。所以这个理由只能证明,我们的考官们集体不及格。

我一直有个建议,不知给谁提。

高考语文怎么考?我的观点是,首先把颠倒的语文试卷比重颠倒过来,作文占七十分,古文阅读理解占三十分。因为所有的语法修辞,所有的字词句,都是为写文章服务的,学语法是手段,写文章是目的。写不好文章,一切语文知识等于零。一篇文章可以把现代语文全部检阅了。古文阅读理解,是为考生奠定养分,与传统文化不割裂。如果排除了那些细枝末节的语文知识,作文判卷的时间将会成倍增加,作文才能得到应有的关注。在如此情形下,诗歌才可能走进作文。这也正是回到人文教育的“原点”。

只是不知道,面对这个陌生的“原点”,当今的老师是否比学生更胆怯。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