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

外国现代诗歌是哪些

本文已影响 1.98W人 

诗歌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小编整理的外国现代诗歌,供参考!

外国现代诗歌是哪些

《系一根心弦 》——泰戈尔

你七弦琴流泻的乐声

跌宕,变幻。

琴弦向我悄悄地系上

一根心弦。

从此我的心一年四季

与你弹奏的乐曲一起

铮铮作响,

我的魂与你的旋律一起

袅袅荡漾。

你的眸子里闪耀着我的

希望之灯,

你的花香中交融着

我的憧憬。

从此白天黑夜,

在你绝世的娇颜之间

我的心放光,开花,

怡然轻晃,

我魂灵的影子隐现在

你的脸上。

《思绪之束》——[美]卡尔·桑德堡

我想起了海滩,田野,

眼泪,笑声。

我想起建造的家——

又被风刮走。

我想起聚会,

但每一次聚会都是告别。

我想起在孤单中运行着的星星,

黄鹂成双成对,落日慌乱地,

在愁闷中消隐。

我想要越过茫茫宇宙,

到下一个星球去,到最后一个星球去。

我要留下几滴眼泪,

和一些笑声。

《初恋》——[日]岛崎藤村

记得苹果树下初次相会

你乌黑的云发刚刚束起

一把雕梳斜插在头上

衬着脸庞如花似玉

你温情地伸出白皙的纤手

把苹果塞进我的怀中

那微泛红晕的秋之硕果

恰如我俩萌生的恋情

但我无意地吐出叹息

轻轻飘落在你的双鬓

欢乐的恋爱之杯

斟满你的蜜意柔情

在那片苹果树林里

有一条自然而成的小路

羞赧地向我问起

是谁最早把它踏出

《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泰戈尔

假如我今生无缘遇到你,

就让我永远感到恨不相逢--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日子在世界的闹市中度过,

我的双手捧着每日的赢利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是一无所获--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坐在路边,疲乏喘息,

当我在尘土中铺设卧具,

让我永远记着前面还有悠悠的长路--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当我的屋子装饰好了,箫笛吹起,

欢笑声喧的时候,

让我永远觉得我还没有请你光临--

让我念念不忘,

让我在醒时梦中都怀带着这悲哀的苦痛。

现代诗歌鉴赏的三个关键词

意义

我之所以把意义放在第一位,我并没有主题先行的意思,而是希望对我们以前过于纠结于诗歌的主题思想进行纠偏,也就是说诗歌不是去迎合某种东西,不是或者说不仅仅是去反映通常人们所说的诸如时代主旋律、主流意识形态和道德律令之类的主流价值。与此相反,诗歌更多的应该是诗人的一种自我指认。很多时候,它可能只是我们内心情感世界的一个隐秘的呈现,也可能只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千丝万缕联系中一个短暂的、难以捕捉的瞬间,但它与个人密切相关。我觉得这个意义首先应该是诗人灵魂的一个映像,然后再由此来折射我们的时代和现实。《士兵突击》中许三多说:活着有什么意义?活着本身就是意义。他强调活着的意义就在于生命状态的呈现。诗歌也是如此。它的意义就是诗人灵魂的一个呈现。

最能说明问题的例子是徐志摩的诗歌《再别康桥》。这首诗歌在2002年左右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进入中学语文课本后,我们的语文教师和中学生面对它都显得手足无措。这和贺敬之的《回延安》不同啊,和舒婷的《致橡树》也不同啊,主题令人捉摸不定。他们主观、武断的认为,进入中学语文教材的诗歌一定有着审美的、道德上的积极意义,于是大家不约而同地在一幅幅流动画面构成的幽美意境中去极力发掘它的重要意义。在逐行逐字进行淘洗之后,它们抓住了“彩虹似的梦”。这是个怎样色彩斑斓的梦呢?他们一致认为这个沉淀的梦是诗人曾经的理想。——好像这也说得通,诗人当初赴英国求学肯定是怀着某种理想去的。

但实际上这种过度的阐释有犯经验主义错误的嫌疑。我们过于关注诗歌形而上的意义而忽视了诗人的情感世界。这首诗歌写于1928年11月。1928年对徐志摩来说有什么特别的呢?那就是这一年的3月,徐志摩深恋的林徽因和梁思成结婚了。徐、林恋是众所皆知的事实,且他们最初的恋情就发生在剑桥。徐志摩所恋的女子嫁作他人妇,旧地重游,感慨万千之余,诗人的这份情感又能向何人诉说呢,所以他只能悄悄的来,悄悄的走,把这份情感当作一个虚幻的彩虹似的梦沉淀在内心深处。把握了这一点,再结合诗歌轻柔的语言。舒缓的节奏以及那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所展示的幽美意境来赏析,我们就不难发现,诗歌就是由此来纪念过去的一段美好的情感,无论是说它展示一种凄楚的离愁也好,还是表现了诗人的优雅也罢,每位读者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和情感经验对它进行的赏析都是对诗歌的一种丰富。

我把意义放在第一位的第二个原因则很简单:——那就是一首诗歌必须呈现出它的意义,只有这样,诗歌所有的实验创新和技艺才能得以体现。——当然,这种意义不是指那种高蹈的、虚空的道德或教谕,它们应如我前面所说,它首先应该是诗人灵魂的一个映像,诗歌应该拒绝那种浅表的、平面的所谓意义。

比如诗人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这首诗歌也入选了地方语文教材。

我不去想是否成功

既然选择远方

便只顾风雨兼程

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既然衷情于玫瑰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

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

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地还是泥泞

只要热爱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始,我们很多读者和评论家都在哀叹,当代诗歌越来越远离大众,但我们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当下各种诗歌写作并存的混乱局面下,有多少人真正静下心来进入过诗歌。对诗歌认知的肤浅、浮泛不仅来自大众,实际上也来自我们的意识形态领域,汪国真这首诗歌的流行和入选语文教材就是一个明证。

这首诗歌语言的陈旧暂且搁置一边,我们不妨先看看它呈现的意义:缺乏真正生命体验的那些似是而非的道理。诗歌共四节,诗歌的第一、二、三节是对人生追求的一个实指,第四节实际上是进一步抒发情感也好,还是深化主题也罢,由于诗歌第一、二、三节意义指向的含糊不清,它们的抒情或者说深化都是矫情的,甚至是虚伪的。我我这里只分析其第一二节,“我不去想是否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不去想是否成功”,那么远方的选择就缺乏一种正确的姿态,只顾风雨兼程就不可避免地带有盲目性。我们假设一条长江中游的鱼从武汉上,它游过山峡,游过那么多的激流、险难,最后一直到达长江的上游青海,最后就像一件艺术品被冰冻在冬天的冰层中,我们是不是应该赞美它惊人的意志和毅力?显然,这种不去想成功而只顾风雨兼程是这条鱼遭遇死亡的必然结局,而这种必然结局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没有选择了一个相反的方向。同样的分析也适合第二节,如果不去想赢得爱情,那么真情的吐露也同样显得盲目,你让贾府的焦大去向林黛玉吐露真诚试试。

汪国真诗歌流行的时候,我说汪国真这样的诗歌流行是可怕的,他将剥夺一代人的思考,造成诗歌阅读的惰性。因为汪国真诗歌读者大多数是中学生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因为他诗歌中有太多的人生教义,似是而非的人生道理,当我们的中学生、低年级大学生在人生道路上遭遇挫折,思想上出现迷惘,情感上碰到困惑,汪国真的诗歌似乎马上可以像黑暗河面上的一盏航灯,为你指明方向,照亮航程。而实际上,人生哪有那么多正确的道理,我们很多时候都被一些所谓正确的道理给耽搁了。比如“贫穷就是财富”,“失败是成功之母”,那都是宽慰人心的话。贫穷对人的磨练可能对某些人来说会成为财富,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就是一个沉重的负担,失败不是成功之母,只有对失败的总结才会对下一次的成功有帮助。对于青年学生而言。我们需要的是那种真正能够震撼心灵,促使我们思索、追问或者激发我们美好情感的诗歌。

词语

现代诗歌鉴赏的第二个关键词是词语,在这里我们也可把词语置换成语言,——这个是诗歌中最难把握的。

我们一般所说的自然语言是凌驾于客体事物之上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被普遍认可的规范系统,它不仅是对具体事物的命名,而且对事物之间的关系包括人与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命名和确认,是赋予意义的方式,每一个词语都有其确定的所指和概念。而对于诗歌语言而言,它和我们所说的自然语言肯定是有区别的,它的逻辑句法本性虽然存在,但通过词语组合的形式,往往要把自然语言规定了的意义空间进行扩充。也就是说诗歌的语言是反对日常语言的陈词滥调的、反对约定俗成的语言方式的。——因为自然语言的公共性,它能使某种真实、美好而隐秘的东西显得苍白、无力、缺乏意味。我们说一个优秀诗人的写作就是把自己的写作和他人的写作区分开来,这种区分除了个人对万事万物的认知,感受不同之外,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语言。可以说,诗歌除了分行以外,语言是诗歌最重要的形式特征。它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诗歌的意义。“葡萄美酒夜光杯”,如果是“葡萄美酒大土碗”,这种形式上的美感就要大打折扣了。金庸武侠小说中的祖秋千,说什么样的酒应该用什么样的器皿,才能喝出这种酒的至美之味,这其实和诗歌中内容(意义)与形式(语言)关系是相同的。

爱默生说过,诗人是命名者,是语言创造者。其实,命名也是一种语言的再创造。在谈论诗歌语言,可能对一个诗人的整体创作进行分析更能看出其语言的魅力。比如海子,在命名和创造这个意义上,他确实是无愧于一个优秀诗人称号的,他重新命名了麦子或者说在诗歌意义上直接命名了麦子这一词语,并将它延伸到麦地、村庄、马匹、粮仓、河流、树木等意象系统,几乎涵盖了整个中国农业社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别于前人和同时代诗人的独特语言方式,——整体来看肯定更能彰显出海子诗歌的语言创造性价值。但具体到单首诗歌,怎样鉴赏它的语言却一直是我们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我看到很多中学语文教师都在简洁、凝练、准确、优美四个方面谈论现代诗歌的语言,这对古典诗歌而言大致是不错的,但这种概念化的分析对现代诗歌来说显然是有问题的。简洁一直种美,但有时候语言的繁复也是一种美;有的诗歌语言用的是宣泄的长句并不见得简练;有的语言反而在模糊中展开更广阔的意义空间;甚至有的诗歌对传统进行颠覆,语言很粗俗。因此对于诗歌的语言分析不能一概而论,要看具体诗歌中,它通过的词语组合所获得的表现力。

这里以语文教材美国黑人诗人休斯《黑人谈河流》为例:

我熟悉河流

我梦想世界一样的古老河流。

比奔腾在人类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河流。

我的灵魂以变得似河流般深邃。

我沐浴在幼发拉底河中,在晨光微明的时分

我把小屋盖在刚果河畔,潺潺的水声,诱我进入梦乡。

我观赏尼罗河,在河边建立金字塔。

我听见密西西比河的歌唱,当埃布尔·林肯顺流之下

新奥尔良,我看见

它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

我爱河流,

古老苍茫的河流,

我的灵魂已变得似河流般深邃。

这首诗歌肯定不能用简洁、凝练这样的词语来评价。实际上这首诗歌语言特点是它沉郁舒缓像河流的流淌一样。它的语言特点与它要表达或者说描绘的河流有一种高度的契合,我们的中学语文资料在分析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时,都从语言结构——即长短句的运用入手,谈长短句怎样互相交错、参差起伏,基本上都是表面的泛泛而谈,而没有人分析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建构这条沉郁舒缓的河流的。

这首诗歌语言的沉郁表现在什么地方?沉郁是它深沉浑厚、只要我们细加体会,诗歌中的一些词语就可以领悟:第一节中,我熟悉的河流像世界一样古老,比血管里的血液更古老,灵魂像河流一样深邃,从古老的世界到生命中的血液,就是把人类历史与个人生命的深深结合。这个语言的建构就是深沉浑厚的。

第二节,诗人把我置身于那些见证了人类历史与文明的河流,说他浑浊的胸膛在夕阳中闪着金光,这其实就是讲黑人的历史。浑浊其实包含着屈辱痛苦的血泪,金光则表达了黑人伟大的创造力,这种语言的构建也是深沉浑厚的。

语言的舒缓则可能要好理解一点。第一节前三句的结尾都是河流,语句逐渐由短变长,这是一种舒缓,当然这种舒缓带来的是诗句的越来越凝重。第二节语言的舒缓,同样也可通过语言的分析来获得,在晨光微明时分沐浴,枕着潺潺水声进入梦乡观赏,听歌声,看河流在夕阳中闪着金光——这些均说明诗歌是舒缓而不是急切的。第三节是对第一节的一个照应,其语言的沉郁与舒缓我们也可以通过分析而获得。

诗歌正是在这种沉郁舒缓的语言中,展示出黑人对自己种族的自豪感。黑人种族见证了人类发展的历史,黑人的灵魂里容纳着古老的人类文明和深厚的历史积淀。我对河流的追溯就是对历史自身的追溯,就是对祖先和故土的深深认同并为之骄傲。

直觉

第三个关键词是直觉,直觉为什么重要?因为它在诗歌写作和诗歌鉴赏中都显得非常重要。我们都熟悉了一个概念是:直觉是指在对客观事物的感受上,不通过抽象思维程序而洞悉客观现象,直接把握它的本质,这概念有个陷阱,那就是很多人认为直觉没有理性参与,其实这个观点是个错误的,我们从直觉概念中洞悉和把握两个词就可以看出,它实际上也是一种理性活动,只不过直觉的产生往往需要个人长期丰厚的积淀。只有通过对各种事物包括诗歌长期丰富的感知积淀,才能透过现象把握它的本质,苏珊·朗格对直觉也有过一个描述,他说:“所谓直觉就是一直基本的理性活动,他包括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实例的洞察和认识,也就是说直觉过程中,感知、情感、观察、分析、思维和理解都贯穿其中,它对诗歌创作和诗歌鉴赏来说都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对于我们的诗歌鉴赏来说,我们需要的是经过阅读和其他诸如生活阅历情感经历等的积淀而形成的对文本的直觉能力,不唯书本,不唯权威,要相信自己对文本的直观感受。

朱光潜先生说过,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常经过艰辛的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地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就是直觉,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其实在很多时候,直觉往往是最能准确的把握诗歌的意义的。当然这种直觉需要我们队诗歌有一定的阅读及生活情感积累。

我们不妨看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饱受争议的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蔬菜和粮食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我曾听一位中学老师讲过这首诗,他说这首诗表达了海子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他还说,海子写完这首诗后二个月就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一个诗人在两个月前,用一首诗表达了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两个月后却选择卧枕这样一种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这多少有点令人怀疑。

我丝毫不怀疑中学语文教材编写人员的水平,但在海子这首诗的解读上是有问题的,问题在哪儿?问题就在于我们的阅读理解体验,这种阅读理解经验是什么?那就是我们多年的阅读体验告诉我们,进入中学语文课文的作品都应该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假设我们是第一次读到这首诗歌,也认为是表达了海子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吗?我曾在一些老师和诗人中作了一个小范围的阅查,有很多人都说这首诗歌真的很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可能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个梦想,就像桃花源。桃花源是个什么地方,就是和世俗生活相对立的一个理想国。可见,它并不是表达对尘世幸福生活的向往。

我们也可以依赖自己的直觉进行阅读——诗歌在很多时候是借助感性的东西表达理性的思考,这首诗中,我们首先感知的东西,即客观对象是什么?是大海,大海是一个什么样的意象呢?大海是自由,是包容,是归宿,大海的背后是什么?是尘世,是尘世中生活的人们,单从大海这个意象而言,海子就是背对尘世生活的。从诗歌语言传达出来的信息也可指证这一点,开始海子还希望在尘世找到一个世外桃源,过着简单、自由的,没有复杂人际关系的生活,但接着他又马上否定掉了,认为那幸福如闪电——是转瞬即逝,虚无缥缈的,给河流山川重新命名,其实是对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进行重新审视,这种审视结果是什么呢?——是那灿烂的前程,及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尘世幸福生活都不是他想要的,他只愿独自一人,看海市蜃楼上的春暖花开。愿你们——我只愿,这实际上是一个二元对立的结构,它和我不愿——我只愿是同构的。如果我们对诗歌阅读有较丰厚的积淀的话,除了把大海作为一种归宿,我们还可以把他看做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纯洁的精神世界。海子就是通过对这种形而下的,感性的尘世幸福生活的描绘来表达自己对洁净的精神世界的向往,无论是想象中的、还是现实中的尘世幸福,海子都不在其中,他渴望的是生活在诗歌理想中,过一种充满诗意的生活。比如海子在昌平喝酒时受到羞辱,现实中哪有不受物质羁绊的、单纯的精神生活和诗歌王国呢?无疑这首诗歌表达的是海子对洁净精神世界的向往。

可见诗歌鉴赏是离不开直觉的,而这种直觉正像苏珊·朗格所说,它包含着对诸种形式特征、关系、意味、抽象形式和具体实例的洞察和认识,并且其中潜藏着读者各种长期丰富的阅读积淀,这种积淀也不玄奥,它往往和我们的阅读经验,个人生活阅历及情感体验密切相关,也就是诗歌要通过词语的表达,或者说语言来唤起我们相似的生活经验,情感经验,或者说思想认识上的共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