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

哲理寓言故事大全2017示例

本文已影响 1.06W人 

寓言中的“寓”是“寄托”的意思,即把作者的思想寄寓在一个故事里,让人从中领悟到一定的道理!

哲理寓言故事大全2017

  寒号鸟

太行山脚有一堵石崖,崖上有一道缝,寒号鸟就住在这里。它把崖缝当作自己的窝。石崖前面有一条漳河,漳河对面有一棵大杨树,杨树上住着喜鹊。寒号鸟和喜鹊,面对着面住着,成了好邻居,交了好朋友。

秋天到了,树叶黄了,秋意浓浓。秋风一扫,树叶零零散散地飘落殆尽,天也一天天转凉了,凉风中透着丝丝的寒冷,仿佛是在向人们预告,冬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冬天就要来到了。

这一天,天气格外的晴朗,阳光明媚。喜鹊向邻居寒号鸟发出邀请:“寒号鸟,冬天就要到了,我们一起去找些枯草、树枝垒巢,准备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吧!”

寒号鸟一口就拒绝了,说:“我不去,你自己去吧!”

喜鹊没有办法,就一个人出门了。它今天很高兴,因为要好好重新布置和装饰自己的窝,想像着去年冬天喜鹊窝里的温暖,喜鹊就飞得更有劲了。它飞到了很远很远的村庄,到处搜寻着,找到了一些枯草和树枝,一口一口地运了回来。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喜鹊每天都为垒巢和准备过冬的事情忙碌着,过得充实和快乐。而寒号鸟却不管这些,心里纳闷着喜鹊怎么不嫌累啊,它还是像往常一样满山遍野地飞跑,饿了就到处寻找食物,渴了就及时找水喝,累了就赶紧回来睡觉,于是,寒号鸟每天都在为打发日子而奔波着。

喜鹊的窝渐渐地盖好了,但寒号鸟一点动静也没有。喜鹊急了,说:“寒号鸟,不要睡觉了,大好晴天,赶快垒巢。”

寒号鸟不理这一套,睡在崖缝里懒洋洋地回答喜鹊说:“傻喜鹊,用不着;太阳暖和,正好睡觉。”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啸,大雪覆盖了漫山遍野,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喜鹊藏身在自己暖和的窝里,自在得意,无所顾虑;而寒号鸟浑身上下没有一根毛,崖洞里冷极了,寒号鸟冻得直打颤,悲哀地叫唤着:“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第二天清早,天气转好,暖洋洋的太阳当空照,好像又是春天了。喜鹊来到崖缝前劝说:“趁天晴,快垒巢,现在睡觉,后悔晚了。”

严冬腊月,飘着鹅毛大雪,满山遍野成了一片白色,西北风像狮子般地狂吼着,漳河的水也停止了流动,崖缝里冷得如冰窖。就在这深冬的夜里,喜鹊正在自己温暖的窝里熟睡,寒号鸟却发出了最后的哀嚎:“哆罗罗,哆罗罗,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

风依旧呼呼地刮着,雪不停地下着。

天亮了,太阳普照大地,喜鹊像往常一样快活,欢喜的又叫又跳;懒惰的寒号鸟夜里就冻死了,只剩下了一具僵硬的尸体。

哲理点拨

寒号鸟好比小人。小人得志则得意洋洋,忘乎所以,得过且过。当喜鹊一次又一次劝说寒号鸟早点垒窝时,它的合理解释就是大好晴天是睡觉的好时光,它所看到的只是眼前的利益,而没有考虑冬天要如何过。寒号鸟所缺乏的正是战略的眼光和思维方式。当我们在讽刺寒号鸟的同时,喜鹊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此,人们应该学会以清醒的头脑看待事物,时刻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战略的眼光,不可沉醉于一时的得失,也不可背离长远的发展方向。

  锦鸡、兔、猴、象吃果图

在很古老的时候,有一只锦鸡,一只兔,一只猴和一只象,它们结拜为兄弟。

锦鸡因为能飞,有一次飞上了三十三重天,衔来了一颗果树种籽。这种籽是万年生长,一年四季都结果子的。

它们当中兔子最有心机,知道这种籽的贵重,就首先动手把种籽种在地上。

猴子知道这树会结果,就天天替它上粪。大象也想吃果子,就天天用鼻子从河里汲水来浇灌。

由于大家照料,树一天天地长大了,很快就结果了。

锦鸡从树尖飞过,看见果子成熟了,心想:“我带来的种籽结果了,我的功劳可不小啊!现在该我享受了!”于是,它天天飞上树,在树上慢慢地啄食这果子。

猴子是可以上树的,它想吃就爬上树,不想吃就爬下来。

象的个子很大,就用它的长鼻子卷着树枝吃果子。

这中间最吃亏的就是兔子。它爬不上树,只有在树下扑打纵跳,望着香气扑鼻的果子,翘尾巴,舔嘴唇。

树,一天天长高了,连有长鼻子的象也吃不到果子了,于是,它们开始有了争吵。

象和兔一齐向锦鸡和猴子嚷着:“这太不公平,树长高了,只有你们两个吃得到,要知道我们也曾经浇过水啊!”

兔更不满意说:“是的,真的是很不公平,我一直吃不到一个果子,只吃了几片落下来的树叶。”

但是锦鸡和猴子只顾自己吃,不理它们。它们没有办法,就找了一个聪明的人帮助它们评理。聪明人说:“你们四个先不要争,天底下原来没有这种果树,你们先说这果树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生长的?你们告诉了我,我就可以帮你们想出调解的办法来。”

锦鸡说:“聪明人啊,正如你所说,这树天底下本来没有,是我从三十三重天上衔来的种籽生长出来的,我的功劳最大,难道不是吗?”

兔子说:“虽然锦鸡衔来了种籽,但它不知道该怎么办,是我想到把它种到地里,因此才有了这棵树。可我却一直吃不到果子,只能吃到偶尔落下来的几片叶子。你说公平吗?”

猴子说:“虽然有了种籽,有人种下地,但我上粪的功劳可不小啊!这树原来只有一根细草那样大,要不是我天天上粪,它怎么能活呢?”

象说:“虽然有了种籽,有人种地,有人上粪,但是,天旱了这么久,我每天都用鼻子从河里运水来浇它,它才生长起来的。我也有功劳啊!”

聪明人说:“照这样说,你们每个人都对这树出过力,每人都该吃到这果子。你们与其这样争吵,不如大家一起想能吃到果子的办法。因为只有这样,才不致伤害你们之间的感情,而且又能让这棵树结更多的果实。”

它们觉得这话很有道理,于是就一起商量。终于商量出一个办法,规定大家摘果子要一起摘,让象站下边,象背上站猴子,猴子背上站兔子,兔背上站锦鸡,然后锦鸡摘下果子交给兔,兔交给猴,猴交给象,果子摘好了,大家一起吃。

自从想出这个办法以后,它们就不再争吵了,而且使这棵树长得更好,果子也结得更多了。

哲理点拨

这就是常被描绘在藏族地区墙壁上的那幅五色彩画,名叫“锦鸡、兔、猴、象吃果图”。它教给人们知道团结和尊重他人劳动的意义。新的方法出台前后,对于吃果的不同反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一种是自私自利的散乱状态,大家都没得吃;一种是团结一致的协调组合,大家都能吃。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意思在于揭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

起来,众志成城,合理组合,才能取得胜利。团结的前提就是目标一致,彼此谦

让,共同进步,以战略的眼光看待问题。

  白头翁

从前,有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没下过一滴雨。火红的太阳整天晒着。树木、花草都枯死了。雀鸟们也感到实在活不下去了,大家就在一起想办法找水。

有只鸟说:“湖边倒是有水,就是路太远了。大家看怎么办?”

白鹤说:“那好办!我们从湖边啄一条河道,水就会流过来的。”

大家都说这个办法不错,一致同意到湖边去啄河道。只有一只雀鸟怕辛苦,偷偷的把自己头上的羽毛染上了白色,对大家说:“我老了,头发都白了!哪能干得了这些事?”

大家拿它没办法,只好让它留下了。

雀鸟们开始到湖边啄河道去了。啄啊,啄啊,嘴都啄出血了、太阳炎热难耐,差点把雀鸟的羽毛烤焦了。实在是熬不过去的时候,它们就飞到湿润的地方去喘一喘气。就这样啄了七天七夜,终于在湖边啄出一条河道来。水沿着河道流过来。水流过的地方,草木转青,花儿开放。雀鸟们到处飞,到处唱,真是高兴极了。只有那只染白了头的鸟非常苦恼。它飞不高,不敢唱怕别人笑它,便把头埋了起来。它头上的白颜色洗也洗不掉了,直到现在,人们还把它叫做“白头翁……”

哲理点拨

“白头翁”成为懒惰者和工于心计者的代名词。本打算工于心计,借机偷懒,处心积虑地想出“染白头”的良计,装作老态龙钟的样子博得大家的同情,并以此为借口脱离集体劳动,结果搞得自己狼狈不堪,成为真正的“白头翁”。

这里,其他雀鸟与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永远都要相信劳动是光荣的,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要勤于劳动,敢于创造,维护集体的利益,不要耍小聪明。

  猴子摘苞谷

很久很久以前,在峨嵋山上住着一只猴子。

有一天,它跑下山来,信步走到一个菜园里,那个园子里种满了苞谷,苞谷已经成熟了,猴子看着满园子的苞谷非常高兴,就伸手摘了一个背在肩膀上,得意洋洋地往前走了。

一路上,它看到很多很多新鲜稀奇的东西。在路过的地方,只要它对那个东西感兴趣,都要停下来瞧一瞧,心里想着难得有一次下山的机会,它决定要好好的玩一玩,看一看,一定要带些好东西回山上去。

过了一会,它走到一片桃林里,桃树一棵接一棵,看不到边。而且,所有的树上都结满了又红又大的桃子。猴子觉得这些桃子实在是太好了,就随手把苞谷丢在一边,爬到树上去摘桃子。

摘了桃子之后,它又接着往前走,走着走着就到了一个西瓜园。满园子的大西瓜又大又圆,馋得猴子是直流口水。它马上就把桃子丢在地上,伸手去摘了一个大大的西瓜。这时候,天渐渐黑了下来,猴子打算要回家去了,就转过身来,出了瓜园,背着西瓜兴高采烈地上路了。

在回去的路上,猴子走着走着,突然遇见了一只野兔子。它看着兔子蹦蹦跳跳,非常可爱的,就想要去逮住那只兔子,所以就又把西瓜扔掉了,急急忙忙地去追赶兔子。

可是,追着追着,兔子突然跑进了树林子,在树丛间跳来跳去,一下子就不见了踪影,猴子着急地在树林里到处找来找去,可不管怎么找都再也看不到那只兔子了。这时天已经黑了,这只可怜的猴子既没有追到兔子,也已经丢掉了西瓜、桃子和苞谷,它只好两手空空地回家了。

哲理点拨

做事要专心,做事要持之以恒。问题的关键在于猴子没有明确的目标,不知道自己真正想的是什么,什么都想要,结果什么都没有得到,不够专心,不能对一件事情坚持到底、持之以恒。

对待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也是一样。首先,要确定明确的目标,而后对自己的目标要有耐性、要有恒心,不能见异思迁,否则将事倍功半。面对这竞争激烈的时代,更需要执着追求,才能取得成功,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

  小马过河

在一个马棚里住着一匹老马和一匹小马。

有一天,老马对小马说:“孩子,你已经长大了,能帮妈妈做点事吗?”小马听了,高兴极了,连蹦带跳地说:“好啊!怎么不行?我很高兴能够为您做事。妈妈,什么事啊?”

老马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孩子,你把这半口袋麦子驮到磨坊去吧!”

小马驮起口袋,飞快地往磨坊跑去。跑着跑着,突然前面有一条小河挡住了他的去路,河水哗哗地流着。小马站在河边,为难极了,心想:这河水有多深呢?我能不能过去呢?如果妈妈在身边,问问她该有多好啊!可是现在已经离家太远了,不可能再回去了,我该去问谁呢?他向四周望了望,看见一头牛在河边吃草。小马嗒嗒地跑过去,问道:“牛伯伯,请您告诉我,这条河,我能过去吗?“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能过去。”

小马听了老牛的话,立刻又跑回了河边,准备过去。这时突然从树上跳下一只小松鼠,拦住他大叫:“小马!小马!别过河,别过河,河水会淹死你的!”

小马吃惊地问:“水很深吗?”松鼠认真地说:“当然啦!昨天,我的一个伙伴就是掉在这条河里淹死的!”小马连忙收住脚步,在河边上走来走去,还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他叹了一口气说:“唉!还是回家去问问妈妈吧!”

小马甩了甩尾巴,跑回家去了。妈妈问:“咦,你怎么这么快就回来啦?”小马难为情地说:“有一条河挡住了路,我过不去。”妈妈说:“那条河不是很浅吗?”小马说:“是啊!牛伯伯也是这么说的。可是松鼠却说河水很深,还淹死了他的伙伴呢。”妈妈笑了,问道:“那么到底是深还是浅呢?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吗?”小马低下头,说:“我没…没想过。”妈妈亲切地对小马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你去试一试,就会明白了。”

小马跑到河边,刚刚抬起前蹄,松鼠又大叫起来:“小马,你怎么还是要过河,你不要命了吗?”小马说:“让我试试吧。”他一面说,一面下了河,小心地走了过去,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哲理点拨

小马因为片面听从别人的意见,所以第一次没有将事情办好,而第二次的成功就是因为它从自身实际出发,亲身体验,才知道河水的真实深浅。这一点正是小马成功的关键。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不要轻信人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找到真理,因为真理是从实践中得来的。亲身的体验,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实践,又可以对困难有充分的估计,否则,只能一味的观望,平添烦恼。现实生活中,我们做什么事,都要敢于行动,勇于实践。行动胜于一切。只有行动了,才有发言权。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