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幼时记趣原文翻译和注释

本文已影响 9.45K人 

幼时记趣概况

幼时记趣原文翻译和注释

《幼时记趣》选自《浮生六记》。《浮生六记》是清朝长洲人沈复著于嘉庆十三年(1808年)的自传体小说。记叙了作者夫妇的家居生活和自己的坎坷经历,文字朴素自然,情感真挚。《浮生六记》共六卷,每卷皆有小题,依次是《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苏教版)七年级语文第二单元 第七课。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细小的东西。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的蚊群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鹤群在空中飞舞。心中想像着这样的景象(专家翻译:心中想象的是鹤),那么(专家添加:呈现在)眼前或是成千、或是成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我仰起头来观看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飞舞鸣叫,我把这景象当做青云鹤图来看,果真就觉得它们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作沟谷,想象自己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我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突然一个很大的东西像推开大山,撞倒大树一般地闯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癞蛤蟆)的舌头一伸,两只虫子就全被吞进肚里。我那时年纪还小,正看得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后,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注释:

1、节选自《浮生六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

2、「余」我。

3、「童稚(zhì)」童年。稚,幼小。

4、「明察秋毫」形容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5、「藐(miǎo)」小。

6、「必细察其纹理」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7、「故时有物外之趣」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8、「私」私下。

9、「纹理」这里泛指花纹。

10、「心之所向」心中所想的景观(鹤舞)

11、「昂首观之」抬头观看这奇妙的景象。之,代词,指群鹤舞空的景象

12、「盖(一癞蛤蟆也)」原来是。

13.「徐喷以烟:慢慢地用烟喷」。是「以烟徐喷」的倒装句。徐:慢慢的。以:用。

14.「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拟,比。

15.「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16.「素帐」白色的蚊帐。。

17.「项为之强」脖子因为这样都僵硬了。强,同僵,僵硬

18.「作青云白鹤观」当做青云白鹤看。

19.「唳」(鹤,鸿雁等)高亢地鸣叫。

20.「怡然」喜悦的样子。

21.「称快」喊痛快。

22.「凹凸」高低不平。

23.「丛杂」多而杂乱。

24.「其」这里指自己。

24.「以丛草为林」把丛聚的草当作树林。以......为......,把......当做......

25.「邱」同丘,土山。

26、「壑」山沟。

27、「神游其中」想象在里面游历的情景。

28、「观之正浓」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

29、「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30、「拔山」搬开土山。拔,移,搬开。

31、「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2、「为所」……被……

33、「方」正,刚刚。

34、「呀然」惊讶的(惊叫一声)。

35、「拟」比。

36、「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之,指“二虫斗”。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拔:移,搬开。而:表修饰,翻译为“着”。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37、「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被……”的意思。

38、「方」正在。出神:精神过度集中而有点发呆。呀然;哎呀地(惊叫一声)。鞭,名词活用作动词,鞭打。写出了作者的仁慈和幼稚。因为作者当时不懂得食物链。

作者简介:

沈复(1763—1825),字三白,号梅逸居士,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作家,词人。他一生长期做幕僚,奔走南北,游历过许多地方。能文善画,著有《浮生六记》。沈复儿时就表现出富于想像、幻想的性格特点。沈复写《浮生六记》,忆及童年时仍充满童心童趣,这是很珍贵的。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沈复随父亲到浙江绍兴求学,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乾隆皇帝巡江南,沈复随父亲恭迎圣驾。后来到苏州写作。《浮生六记》是其自传体散文。记叙了他与妻子陈芸志趣投合,情感深厚,愿意过一种布衣素食而从事艺术的生活,但因封建礼教的压迫和贫苦生活的磨难,理想终未实现,经历了生离死别的惨痛。这种记述夫妇间家庭生活的题

材,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属罕见。《浮生六记》原有六记,现存四记:《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后两记《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已失传。1935年世界书局出版的《足本浮生六记》,后两记是伪作。此书有多种版本。以俞平伯校点本为佳,附有《浮生六记年表》。有英、法、德、俄等多种译本。后来到苏州从事酒业。他与妻子陈芸感情甚好,因遭家庭变故,夫妻曾旅居外地,历经坎坷。妻子死后,他去四川充当幕僚。此后情况不明。

据考证,最后两卷系伪作,文字亦不如前。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

最新文章

推荐阅读